第六章『“偏科”同学是罪魁祸首』

作品:《宋辽金夏——刀笔间的抗争

    我们从大唐王朝的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开始,因为这一年是所有后续故事的开端,因为在武则天统治下的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日后被叫做安禄山的孩子在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诞生了。

    其实这种生命的诞生,再平常不过了,因为安禄山既非凤子又非龙孙,或许迎接这个新生命的人只有他的父母。

    或许当时还没有一个人能预料到,这件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将会开启中国历史又一个大分裂时代。

    但是安禄山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和许多帝王出生时才会发生奇异事件不同的是,安禄山的诞生也伴随着一些不平凡的事。包括光照穹庐,野兽尽鸣等等。

    据说这些奇异事件还惊动了当时管辖营州的范阳节度使(注:治幽州,今北京。)张仁愿。

    幽州离营州没多远,张仁愿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必有妖孽降生,还特意派人去“照顾”了一下他,好在他的母亲及时将他藏了起来才免去了他过于的悲惨童年。

    既然安禄山躲过了史籍中子虚乌有的一劫,那本人就换一种方式来立体化一下这个不平凡的人物。

    个人简介:

    姓名:安禄山

    本名:康扎荦山

    性别:男

    民族:?

    户籍:营州

    生卒:公元703年——公元757年

    家庭背景:

    父亲:?

    母亲:阿史德氏

    个人履历:

    公元703年——公元732年(商人)

    公元732年——公元755年(高级公务员)

    公元755年——公元757年(造反)

    安禄山的父亲是杂胡,一个来自于中亚的外国人(具体国籍未知),他本姓康,这个“康”姓在安禄山的母语突厥语里的读法很响亮,读作“亚历山大”。

    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巫婆。(注:不知道这个巫婆是干嘛的,当然,反正肯定不会是《哈利波特》里骑扫帚的。可能是巫师、占卜、求雨之类的人。)

    相传,安禄山的母亲曾经多年患有不孕不育症,有一次这位巫婆女士前去祈祷扎荦山(注:突厥人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也不知道不孕不育求他干嘛。),遂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正月初一感应生子,为了感谢这位战斗之神,同时又具有纪念价值,安禄山便有了他的本名——康扎荦山。

    安禄山的父亲早死,他属于单亲家庭,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边境的突厥族里,所以安禄山的母语是突厥语。后来,母亲巫婆女士改嫁给了一个叫安延偃的突厥将军,所以安禄山才就此得了安姓,并改名为“禄山”。

    史籍中记载安禄山长的膀阔腰圆,有三百来斤重,据说走路都成问题,一瘸一拐的,胡子拉碴,为人也是阴险毒辣,凶狠奸诈,善于揣摩人意。但他舞跳的奇好,三百来斤重,还可以做出极高难度的动作,一只脚着地,原地打转(注:本人对此着实佩服)。

    当然了,说安禄山长的磕碜,多半是史籍故意丑化于他。因为是反面角色,所以只配这种相貌。(反派该死啊…)

    按说天生长着一副大反派模样,安禄山同学的前途应该是一片黯淡,不过,安禄山早在三十岁之前,就游走于唐王朝与北方各民族的边境了,还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商人。他精通各民族语言(据说会说九个民族的语言),并且对各民族都十分了解,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会被重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来不仅仅是现在,就连在古代,学好“外语”也是很重要的。在这里要奉劝各位同学们一句,一定要好好学习外语啊!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此时的唐王朝正值“开元盛世”,为了进一步控制北方各个民族唐玄宗任命大将张守珪为范阳节度使,密切关注这些民族的动向。

    张守珪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整顿社会风气,严厉打击小偷小摸等行为,结果安禄山这个不安分的商人就很“幸运”的就撞枪口上了。

    说来也巧,坑蒙拐骗偷什么都干的安禄山这段时间手头比较紧,所以就跑到范阳城里偷羊。

    偷羊是个技术活,安禄山同学“外语”学的的确是很不错,可惜偷羊业务就差了点。结果,这倒霉蛋刚偷的时候就被发现了,一大群人就追着安禄山要揍他。

    更倒霉的是安禄山同学似乎“偏科”挺严重,体育课成绩也不咋地,他估计是有点胖,跑不动,没几步就喘的不行,被逮住了。

    张守珪刚刚颁布明文规定,严厉打击小偷小摸直接就说:“像这种人就该乱棒打死!”

    眼看冷森森的大棒就要举起来了,安禄山急中生智很聪明的大声高呼道:“您不去灭奚和契丹,来杀我这样的壮士干吗?”

    张守珪听完心说,耶喝!偷羊的这个胖小子倒是出口不凡。皇上命我为范阳节度使,就是要加大对北方各部的统治,伺机而动。再仔细一看安禄山的长相更是不平常,居然长成这模样。

    一副大反派嘴脸的安禄山同学硬是被张守珪相中了,所以张守珪就把他给放了。不但放了,张守珪还任命安禄山和他的无赖同乡史思明一起做了军营里的捉生将。(类似于侦察兵。)

    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偏科的同学可能在校园里不怎么受老师待见,但到了社会上他们往往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安禄山同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应该说安禄山的汉化程度并不高,但作为一个商人,安禄山有自己的本质和追求,那就是发财。作为唐政府公务员,想要发财,最好的办法就是升官。

    然而,想要升官发财,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在和平年代,普通士兵想要升官当将军是很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军功。就算是天天扶老太太过马路,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它也不算军功不是?

    但安禄山同学是何等人物,偷羊和体育不行,耍滑头绝对是他认第二,没人认第一!没有军功可以自己造啊!

    怎么造?

    答:杀良冒功!

    一个人要证明自己的强大,从来不会只用暴力!

    安禄山就开始在边境上搞小动作、小摩擦,打着捉生将的幌子,和无赖同乡史思明又臭味相投,所以三天两头在边境上捉个契丹人,或者是奚人给杀了(奚是突厥的别部)。

    但这样依旧不能擦出较大的火花来,于是安禄山决定玩大的了,他开始请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喝酒,告诉他们上次自己杀错人了,你们大人不计小人过,我设宴向你们赔礼了。

    这些首领很朴实,都傻不拉叽乐呵呵的就过来了,结果全被安禄山一一干掉。然后安禄山报功说,契丹扰边,我军反击大获全胜,杀了多少多少人。反正人已经死了,死无对证,报功的时候把契丹人的人头带着就行了。

    实在没有,就杀汉人呗,然后给他们剃头。

    契丹人的人头很好认,发型很别致,都是左边一块,右边一块,后面有一块留着小辫子,其它地方都剃掉。汉族人在清朝以前都是留全发的,男二十,加冠(帽子);女十五,加茾(发簪),表示成年,这也是法定的结婚年龄,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不再剃发了。

    安禄山靠杀良冒功在三十八岁这一年坐到了平卢将军,完成了升官发财的目标。而随着安禄山的高升,契丹以及其他各民族对唐王朝的火药味也越来越重。

    安禄山善于揣摩人意,在外面风光无限,在朝廷内也是游刃有余,他见唐玄宗十分宠幸杨贵妃,便死了心不要脸的认比自己小十来岁的杨贵妃为干妈。

    所谓的贵妃,在安禄山这种忽悠大师面前,其实也不贵,很快杨贵妃便同意认下这个大龄儿子。

    安禄山是经常出没于禁宫,也没人管,别人也管不着。唐玄宗此时早已经老眼昏花,他宠爱杨贵妃,所以干儿子安禄山也就很得宠爱。安禄山怎么写奏章他怎么看,从不核对,要官,给!要钱,给!要兵,给!而此时在安禄山手里吃了大亏的奚、契丹等民族也终于受不了了,各自杀公主叛唐。

    这样安禄山的目标就不仅仅是升官发财这么简单了,他等到了最好的机会,总算有出头之日了,唐玄宗任命他为范阳、平卢(注:治营州)两镇节度使,手握重兵镇守边关。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安禄山更是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

    随着官位的逐步高升,安禄山的野心也在不断的膨胀,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二月,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安禄山凭借着手中掌握的重权,与他臭味相投的无赖同乡史思明一起倒打唐王朝一耙,给了唐王朝第一把火——安史之乱。

    虽然这次叛乱最终被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但自此之后唐王朝一直风云飘摇,最终走向了灭亡。

    史学大家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里说道:“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可以说安禄山就是导致中国历史日后走向大分裂时代的根源人物,他发动的安史之乱,影响力绝不仅仅是使唐王朝一蹶不振,最终走向了灭亡,也不仅仅是影响了后世两百余年的历史。因为这场著名的叛乱也直接影响了契丹,它甚至影响了此后六、七百年,中国历史的走向。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的天下大乱,之后五胡乱华,晋朝南迁,导致刘裕篡晋,南北朝就此开始。

    当然,西晋的实力相比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唐王朝是远远不及的,所以当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之时,还需要有个人添上第二把火,这个人叫作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这是一个不及第的落榜生。失意和无奈写满在他脸上,斜阳蓑草,更感凄凄。他站在长安城前,惆怅之余,突然间又哈哈大笑起来,豪气丛生的写下了这首佳作。

    数年之后,他将带着十余万大军回到了这里。这个人有着一个日后响彻华夏的名字—黄巢!

    可能会有不少人问,黄巢是何许人也。在介绍黄巢之前,咱们首先得介绍一种职业—贩盐。

    准确的说应该是贩私盐!

    盐贩这种职业,古来有之,而且在中国古代实际上这是一种非法职业。原因是因为包括盐、铁其实都是由政府负责制造和直接销售的,而且政府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也都依靠于此。所以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对贩私盐的打击力度都是相当大的。

    唐朝律令:凡走私食盐一石者,即处死刑。

    简言之,一条人命,抵不上一百多斤食盐。

    唐肃宗李亨时,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安史之乱被平定,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由于长时间的动荡,使得家园毁灭,农田荒废,百姓们交不起税,国家的财政受到了极大影响,国库里除了耗子屎,其它什么都没有。

    到了唐代宗时期,出现了一位在日后宋朝的《三字经》里都有出现过的人物: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

    这位神童刘晏为了解决濒于崩溃的财政危机,把本来官制官运官销的盐铁专卖制度,改革成为了政府与商人合作的官制商运商销的制度。

    这次改革实际上就是一次产权的重新划分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政府把食盐的经销权给商人,实现了与商人在盐铁专卖制度下的合作,再从商人那里收税。并且政府仍然掌控了盐铁的最终支配权,商人只有紧紧依赖政府才能获得经销食盐的权利,分享食盐的垄断利润。

    刘晏的盐法改革为商人提供了分享财富的机会,短时间内也使得国库充盈了起来,但长期的实施,却爆发除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财富不等,两极分化严重。

    本人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也略有耳闻,健康的财富等级应该是呈枣核形的,也就是两头窄中间阔,中产阶级占主。

    刘晏的盐法改革,直接造就了那些家资丰厚的富户大贾,他们以家资入籍成为盐商,父子相承,获取厚利,成为与政府合作的体制内的商人。而那些没有家资入籍的中小商人和贫苦农民自然就被挡在大门之外,成为体制外商人。

    因此,刘晏的盐法改革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财富等级变成了金字塔形。

    唐德宗之后,由于盐价虚高,利润丰厚,贩盐成为唐后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热点和社会各阶层趋利的焦点,走私食盐遂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并且走私者的成分也十分复杂:

    一、是那些无法进入体制内参与财富重新分配的中小商人。

    二、是大量破产逃亡的农民加入贩卖私盐的行列,成为体制外的小商贩。

    三、是包括盐商、为官府放贷的高利贷商人在内的富户大贾,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庇护下参与走私。

    盐税是唐后期政府的财政支柱,占整个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走私泛滥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唐政府采取严厉措施打击走私,甚至采取残酷的连坐之法,一人走私,邻里家人都要受牵连。

    但是,这种严刑峻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走私的盛行。唐政府打击走私的政策只是针对那些体制外的中小型私盐贩,并未影响到那些在各种政治势力庇护下参与走私的富商大贾。

    在严厉的打击下,中小型私盐贩们便走上了武装走私的道路,这其中便有黄巢。

    个人简介:

    姓名:黄巢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户籍:曹州

    家庭背景:

    父亲:?

    母亲:?

    生卒:公元820年——公元884年

    个人履历:公元820年——公元874年(私盐贩)

    公元874年——公元881年(造反)

    公元881年——公元884年(皇帝)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此时的唐王朝已在安史之乱后度过了五十八个春秋。这五十八年间,唐王朝历经了五朝(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虽然在宪宗朝时出现过短暂的繁荣,但从肃宗朝时宦官集团开始影响到朝廷的政治后,也就注定了唐王朝日后政治的黑暗。

    时间还是元和十五年,这年正月,有着“中兴之主”之称的唐宪宗因服用“仙丹”驾鹤西去。同年,唐穆宗即位,但这一年在后人的历史中注定将不会是单单属于他的,因为同样在这一年,一个日后将会是唐王朝恶梦的人出生了,他就是黄巢。

    黄巢的出生是非常平凡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父、祖辈都是干贩私盐的,也就是说,平凡的黄巢出身甚至都是带有污点的。

    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小型盐贩家庭里,相对殷实的家底使得黄巢自小就有条件苦读诗书,以求晋身官场。万一祖坟上冒了青烟,混个进士及第,可比整天提心吊胆的贩私盐光彩的多?更难能可贵的是黄巢自小就很爱读书。

    史籍称黄巢“稍通书记”,意思就是半瓶醋,本人在此稍微质疑一下,可能是史籍故意丑化于他。因为中国古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进长安考试,海选、初赛、附加赛,是要通过层层筛选的。而且通过黄巢的诗也能看出来,黄巢在文化造诣方面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据说,有一次,黄巢的爷爷在园中设宴,召集子侄孙辈赏菊。喝了一会酒,老爷子乘兴命大家联句咏菊。那时的黄巢只有八岁,站起来说:“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哪知黄巢的父亲听了,急得怒骂道:“你这小子胡说八道什么!赭黄衣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这两句诗倘若传了出去,你小子有几个脑袋也不够砍!”

    黄巢心想,我不过说菊花能成为百花的首领,有什么不对!这样一闹,联句就停了。爷爷也打圆场说:“联句不联了,还是罚这孩子做一首诗吧。”黄巢便从眼前景像起句,吟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段记载是据说,这样的诗也是八岁的黄巢写不出来的,但我希望这是真的,因为梦想,一个八岁孩子的梦想!



第六章『“偏科”同学是罪魁祸首』  

语言选择